人文山西 灿烂文化(组图)

※发布时间:2019-3-25 6:55: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民,创造了精深、特色鲜明、光耀千秋的灿烂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祖文化,通过西侯度、匼河等重要考古遗址,领略文明源头的震撼;透过尧舜文化、关帝文化和大槐树文化,品味华夏血脉的传承。

  晋商文化,通过闻名遐迩的晋商大院展示晋商的辉煌;透过一间间店铺、一座座票号、一本本字据等实物遗存展示诚信的魅力。

  佛教文化,通过充满沧桑的边关、长城,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风云;透过享誉世界的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圣地,而深邃的文化。

  红色文化,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如今,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民俗文化,通过一座座古镇、一个个古渡口,追溯逝去的华章;透过娓娓的民歌、民舞和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听历史的回声。

  运城,古称河东。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堪称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

  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汾(河)交汇处,有一座祠庙,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关公文化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伦理型文化,伦理是其核心内容。关公的忠、义、仁、勇,渗透着的伦理。千百年来,和民间共同缔造了文化——建筑、雕刻、楹联、雕塑、绘画等,内涵丰富;缔造了祭祀文化,程式规整而严密的祭祀仪式、全球信徒的朝拜现象;缔造了庙会文化和戏曲文化——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戏曲与杂剧的展演;缔造了商神文化,关公因他的忠义而被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群当作求平安、求财、求学、求进的神祇。

  洪洞,古称“神圣之邦”。明代移民遗址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寻根祭祖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明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目中的家乡,古槐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和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对增强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当时受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儒商的根本在“诚信”二字。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它包括进取、敬业、群体,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这种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但明清山西商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晋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榆次富商常氏,把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投入商海。常氏家族弃儒经商、弃官经商的子弟很多。常氏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由于他们把教育的诚信、、忠恕引入商界,从而有了常氏商业之繁盛。可见,把商业作为一项终身的崇高的事业来对待,正是山西商人经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五台山,雄踞山西省东北,五峰环绕,峰顶如台,因此而得名。这里,地势高峻,草木葱茏,野花飘香,流水潺潺,夏无炎热,所以自古就名为清凉山。“一部史,百座艺术宫”,确切地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

  五台山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在这里建寺。这座最古老的佛教名山,有时兴盛,有时衰落,历经沧桑。中国佛教各派都到这里活动,遍山形形色色的佛教星罗棋布。这里的一切都与“佛”联系着,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

  五台山是文殊的道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中排在头位。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今天,我们到了台怀镇,那,那钟声,那佛乐,那气氛,就宛如置身于。1900多年来,五台山佛教历经兴衰,星罗棋布的都有各自的来历,共同构成一部悠久的史,从中也可见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的一斑。

  五台山形形色色的,掩映在深绿浓荫之中。各具特色的建筑,技艺精湛的雕塑,丰富多彩的文物,如同一座座艺术之宫,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五台山荟萃了许多艺术精品。就殿宇而言,这里集唐、金、元、明、清诸代建筑于一山,包容了木、砖、铜各种结构的建筑,建筑形态和风格多种多样,堪称佛庙建筑之集大成者。艺术瑰宝,除彩塑、石雕、砖雕、壁画等外,还保留着元代赵松雪画的马,他的夫人画的,丁云鹏画在树叶上的十八罗汉等等。五台山珍藏着的各种,也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从“五四”运动、大时期、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时期,全省遗址、纪念建筑物有3399处,相关联其他遗址383处,共3782处。其中,近500处公布为各级文物单位,62处成为红色旅游景区(点),31处成为“红色旅游”精品,15处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

  八年抗战,八军在山西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山西在全国最早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八军总部、中央北方局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所在地延安的坚固屏障,联系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和交通要道。山西因此形成了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八军总部,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山(东线)红色旅游线;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连接晋绥根据地和红军东征线的吕梁山(西线)红色旅游线。

  解放战争,山西又成为全国解放的前进、重要的兵源、后勤保障、干部输出,也就是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同时成为开国和将帅留下足迹最多的省份之一。

  在山西这片红色的黄土地上,一大批老一辈家和八军将帅、文化工作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环太行山、吕梁山和沿黄河带的“红色文化”景观群,同时也形成了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的中央胜利征程的中线红色旅游线。

  今天的山西,继承八军光荣传统,挖掘整理、展示、体验、、“八军文化”,充实、丰富、凸显太行、吕梁的红色文化载体,伟大的太行和吕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山西锣鼓,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魄的民间艺术。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祁太秧歌”,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其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有300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

  剪纸,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

  皮影,山西的皮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

  社火,山西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省约有200种,若按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类、模拟类、武技类等。刘硕打关昕

  

关键词:山西人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