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专家傅国涌:民国跨入国有个巨大的中断【2】

※发布时间:2017-8-26 21:20: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傅国涌:真正的民国范儿应该是包容、从容。一个容字吧,兼容、容纳、宽容。我们在民国时代看到很多的诡诈、、,很多的战争,这是它的一面,但它又有容的一面。民国是有很多复杂的面相的。

  傅国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平常最熟悉的,是蔡元培办大学,提出兼容并包,可以容纳陈独秀、胡适那样的人,也可以容纳辜鸿铭那样的人,或者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那样的人,他们可以在同一所学校里登台。又比如,北大有名的学生刊物,既有主张新、白话文的《新潮》,又有深具民族主义色彩、用文言文的《国民》。当时的学生俞平伯后来写了这样一句诗,“同学少年多好事,一班刊物竞成三。”

  整个民国史里面,并不像我们后面看到的符号化、标签化,那时的冲突也不像电视剧里那样黑白分明,其实存在很多中间地带,不只有敌我双方,更多的还是接纳各种不同声音。

  傅国涌:我想这个跟转型时代有关,晚清,中国从帝国进入民国,新的时代还没有产生绝对的权威,它是一个权威的真空时代,没有人可以拥有绝对的否定权,社会处在过渡当中,就会出现这种状态。

  傅国涌:我想,真正的民国只有一个,就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但同时又充满丰富性,那是真实的民国面貌,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民国,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史实中的民国,一个是传说中的民国,所谓传说,就是道听途说的意思。现在很多人所谈论的那个民国,往往不是史实中的民国,很可能是传说中的民国,这也是很多人对民国历史诟病的地方,认为民国历史被拔高了,说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但这是指向传说中的民国,而不是史实中的。

  傅国涌:这个太多了,包括书店里卖的很多关于民国的书,并不都是严肃的。戏说、消费导向的民国读物,或者叫娱乐化读物,本身就是要迎合多数读者的口味,为了吸引眼球,里面的内容并不是经过仔细甄别和研究的,它们也是抄来抄去,辗转传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错误或者不准确。无论是讲民国的、教育界的事情,或者其他军阀的、的故事,都有这种情况。

  傅国涌:把这一类非严肃读物和严肃读物作区分。严肃读物里,也许有观点的不同,但是对于史实问题,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史实就是通过可靠史料逐渐建构起来的。

  傅国涌:我强调的是对历史要有求真的一面,首先要有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然后再谈其他的,在历史的真实性还存在分歧和争议的时候,我们很难去讲、情怀。我觉得、情怀这些说法非常口号化。民国的人也要吃喝拉撒睡,民国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那些情怀和也是在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事实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种高大上的可以从生活中拔出来的家国情怀,还是要把所谓的“情怀和”放回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处境当中去,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时代给予了他们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不同人的理想都有展开的机会,低调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可以并存。

  如果就个别的、少数的人而言,我们今天的人并不比那个时代的人差,难道今天的人没有这样的情怀吗?我可能不方便说清楚。总之,历史永远是后人写的,当代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不光是民国,每个时代都这样。我不想夸张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我更愿意把他们放在平的角色里,日常生活中,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傅国涌:民国历史中,当然还有不少还没被揭开的,但是我觉得,学术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基本的脉络或事实大致上已搞清楚,要了解这一点也并不是那么困难。通过严肃的民国史研究者在不同方面的努力,一幅比较清晰的民国历史的真实画面已慢慢呈现出来了,但是在一般读者那里,对民国的了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大家了解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零零碎碎的,一鳞半爪的。很难说对民国的认识到底是怎么样的光景。

  傅国涌: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别人帮不了。这个能力也是在大量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每个人都需要靠自己走完的成长过程。大众由于占有信息有限,对一些历史问题有着简单化了解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时代要给社会更多思考的可能,让我们活在之中,而不是传说之中。

  推荐:

  

关键词:陕西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