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新闻> 文章内容

本报十五件作品获陕西新闻2014-6-21

※发布时间:2014-6-21 11:46: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网讯,火热的季节孕育丰收的希望。2013年度陕西新闻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宝鸡日报参评作品共获陕西新闻15项,其中本报记者吕向阳、孙海涛采写的通讯《替子还债十三年》,本报记者郑晔采写的消息《跑街买不到一个顶针》均获一等。

  本报讯 火热的季节孕育丰收的希望。 2013年度陕西新闻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宝鸡日报参评作品共获陕西新闻 15项,其中本报记者吕向阳、孙海涛采写的通讯《替子还债十三年》,本报记者郑晔采写的消息《跑街买不到一个顶针》均获一等。本报获数量、质量均创最好水平,在全省地市党报拔得头筹。

  这次获作品特色鲜明:一是主旋律,正能量,获作品主题重大,贴近实际。在当今社会滑坡、诚信缺失的大背景下,通讯《替子还债十三年》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替亡子 13年还清 17万元巨债的诚信老人形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篇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俱佳的典范佳作。文章文采飞扬,起承转合滴水不漏,充分运用方言俚语,让人看得潸然泪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本报记者冯军平撰写的评论《身体力行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以独特的视角、个性的语言立论论证,喜获全省新闻言论类二等。二是获作品接地气、树典型、重民生、呼。本报记者郑晔采写的消息《跑街买不到一个顶针》,以平民视角关注民生、关注百姓、关注生活,是党报记者放低身段“走转改”抓取的新鲜“活鱼”。三是创新报道方式,挖掘深、立意高、写法活。喜获陕西新闻副刊类二等的吕向阳散文《土地神》,更切而直接地进入到一个民族文化深处,展现了当活中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亟须调整、重建,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老练的文字功底。本报记者刘建斌撰写的评论《转型升级是推进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喜获陕西新闻理论类三等。四是狠抓队伍建设,新手新作榜上有名。青年记者罗琴撰写的评论《把便民场所搞得好一点》观点鲜明、文笔清新,令人信服;青年记者张辰的摄影作品《湿地公园养鸟人》动感十足,抢人眼球,均获陕西新闻三等。

  纵观 2013年度陕西新闻评选,宝鸡日报消息、通讯、评论、标题、专栏全面丰收。其中,白麟主持的专栏《名家》,在全省新闻评选中喜获副刊作品类三等;徐红斌、胡宝林、刁江岭、闫宝才、秦奋主持的专栏《寻找宝鸡的人》获陕西名专栏;海欣、徐红斌、兰莹莹编辑的版获好版面。

  本报记者 谭逊(获作品篇目详见今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