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新闻> 文章内容

陕西新闻人在第十三个记者节庆祝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3-5-31 10:39: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人民日陕西分社杜峻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朋友们:

  大家好!我代表人民日陕西分社向同行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大家节日快乐!

  我到陕西四年了,在这里过了四个记者节,最大的感受是,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一节比一节过得快乐。这是因为,我们陕西每年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立足三秦大地,借助陕西东风,我们人民日陕西分社也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日日有收获,年年有进步。

  2012年,我们陕西分社在人民日编委会的领导下,积极报道陕西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效果明显,社会反响热烈,多次得到中央、和陕西省委领导的表扬。今年以来,我们表公开报道263篇,内参报道28篇。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我们今年表了6篇头版头条,在我们驻国内的31个分社里,我们发表头条的数量排在前5位。

  今年4月11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杜峻晓、姜峰采写的《“三问三解”惠三秦》,报道陕西20多万干部下基层为民分忧解忧。6月6日,头条发表了记者文《民生助力幸福西安》,报道了西安市追求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6月11日,刊发了《陕西全面发力谋赶超》一稿,以具体的数字、生动的事例报道了陕西建设“三强一富一美”取得的巨大成就。5月9日,我们在头条发表了杜峻晓、文采写的长篇通讯《科学发展的“安塞实践”》,在采写这篇通讯的时候,赵乐际亲自和我们一起谋划、一起商量。文章发表后,不论在中央和地方,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年以来,我们还报道了陕西保障房建设、延安城乡统筹发展等各地方、各个领域的成就,我们的报道多次受到赵乐际、赵正永省长、孙清云副以及江泽林副省长等各位领导的好评。为了迎接党的“”,发挥理论评论优势和深度报道特色,以特刊的形式,全方位、多侧面、大力度、高密集报道各省区市以来,特别是十年以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我们完成的“陕西特刊”被称为陕西十年以来发展的一次全面展示。在我们今年以来采写的28篇内参中,有近一半的内参被中央领导批示,为推动陕西发展,我们也算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在这里,我要对在座的各位表示我由衷的感谢。俊海部长从上任后就对我们陕西分社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给予了非常积极的支持。宣传部的各位同志也是对我们的工作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支持。谢谢你们!我还要感谢在座的各位同行,我们的进步,离不开你们的鼓励和帮助!

  谢谢大家!

  商报陕西办事处主任 傅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在第十三个记者节这一特殊的节日里,能够代表商报及境外驻陕同仁在这里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新闻界的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大家节日快乐!同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外宣传工作的省委、省、省委宣传部,以及省委外宣办致以衷心的感谢。

  境外是新闻的重要组合体,承担着境外宣传和沟通的特殊,是陕西世界、未来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发挥境外的优势,挖掘境外的资源,用我们的辛勤工作,架设起陕西沟通海外的信息桥梁。将一个真实的陕西、绿色的陕西、美丽的陕西、创新的陕西、高速发展的陕西介绍到境外,展现给世界,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近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由相对滞后,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拐弯超车、跨越发展,陕西正阔步迈向西部强省。陕西的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今天的陕西已处在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能处于这一时期,参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记录这一时期的历史瞬间,是我们终生的荣耀。

  我们有幸身处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满怀欣喜的记录着这一个个陕西的历史时刻。

  陕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万亿元,陕西高速公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西咸新区建设全面展开,以来内陆最大外资项目韩国三星电子落户陕西……从这些鲜活的事件和翔实的数据,我们着陕西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步伐。

  陕西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了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从这些举措和工程中,我们解读着陕西的科学发展,民生为先。

  我们亲历着古老、神奇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陕西的蓬勃发展,我们向海播着三秦大地的沧桑巨变。

  同时,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作为境外驻陕,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力求全面了解事实;我们努力与总社沟通,以客观、、准确的报道,及时一些海外失实和有失偏颇的报道,引导着海外的正确导向,为陕西正音。

  今天,我们境外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是对我们全体境外驻陕新闻工作者过去一年辛勤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陕西的发展成绩和发展态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如何向海外报道好、宣传好大发展时期的陕西,我们倍感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境外将结合总社的要求,一如既往围绕省委、省中心工作,配合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恪守新闻职业,客观报道、深度解读陕西的发展变化,向世界展示陕西“绿色、现代、、和谐、奋进”的新形象,为陕西经济建设和对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进一步发挥驻陕境外的平台优势,使海外了解陕西,让陕西世界。

  谢谢大家!

  陕西日报 孙文生

  一位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2011年9月16日,细雨绵绵。在陕西日报办公大楼前,社里为我们第二批下基层的记者举行了简单热烈的启动仪式。随后,我们一行7人,立即驱车前往本报走基层联系点咸阳市武功县南可村、贺家村和羊圈村。如今,短短半个月的驻村工作与生活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在基层亲历的一幕一幕,至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不时闪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回想起来,在关中腹地的这个农村,我们亲眼目睹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给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也亲眼目睹了农村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与农民兄弟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乡亲们一起掰玉米,收大豆,修缮危房,织土织布,看望因病致穷的农户,并自发捐赠食油、鸡蛋、糕点、现金。离开村子返回时,村民们依依不舍,以自家的土织布相赠相送。

  作为记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从发布会上获得新闻,久而久之也渐渐就没了“人气”,很多自以为得意的“大作”,却并没有给广大读者留下多少印象。相反,那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无论过去多久,却依然让读者记忆犹新。下基层采写《留守儿童王笑笑的星期六》一稿时,我们驻村记者和这个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的留守孩童整整玩了两小时,临离开时,这个5岁多的孩子使劲拉着我们的手,哭着喊着不让走,从她童真的目光和晶莹的泪水里,我们读懂了留守儿童对温馨亲情的无限。

  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我们领导多次对编辑记者强调:党的一切政策,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此实现“全心全意”的旨。而我们的新闻一度是从报告中来、从剪辑中来、从网络中来,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了。”“走转改”就是从人的行为、作风、文风上来一个大改变,让新闻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让新闻,让恢复践行党的群众线的传统,真正地。领导的嘱托成了我们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巨大动力。截至目前,陕西日报及其子报刊共有700余人次编辑记者,在50多个乡村、企业,驻点采访9000多个日日夜夜,采写新闻作品4000多件。

  深入基层的时日,让我们切实感觉到:“走、转、改”是党的群众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一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记者,只有沉下身心、走进基层,才能在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生活的真谛,才能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也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要让自己的文字带着生活的体温,从而生机勃勃,打动。正如本报记者写的那样:“没有住在一个最基层的支书家里,你不会知道一个“无品芝麻官”有多忙;没有走进偏僻的山村小学,你不会知道那些孩子的课桌有多破旧……采访一位残疾人老师詹绪林,他要求我们把他和学生的合影寄一张给他。说这句话时,他瞬间的羞怯,让我有掉眼泪的冲动……”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一名记者能否写出力透纸背的好作品,绝不只是取决于记者的“妙笔生花”,而更取决于记者是否真正心系群众。一颗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个记者,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采写《杨凌数千军民渭河抢险固堤》一稿,我们是在出租车司机口中偶尔得知消息的,刚一获悉消息我们7名驻村记者,立即租车从不同的方向,迅速赶往杨凌险情河段,与官兵和干部群众奋战了数小时,加固堤坝,抗洪抢险,在泥泞的河堤上,在酸痛的疲惫中,吃着简单的盒饭大家也感觉分外香。抢险间隙的采访文字,更蕴含着对抢险军民的,子夜时分发回的于第二天见报,在当地军民中引起较好反响。

  知名的蒙族记者宝音说过,草原上的雄鹰,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和洞察力敏锐、穿透力极强的眼睛;草原上的骏马,勤劳而敏捷;草原上的骆驼,吃苦耐劳,不拔。记者,就要有雄鹰一样的翅膀和眼睛,骏马一样的双腿,骆驼一样的坚韧。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你会自豪地说:“我哭过,笑过,爱过,恨过,就是没有后。”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走基层,不仅仅是一个活动,一种态度,一种优良作风,更是新闻记者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的主要途径。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火热的实践着我们,伟大的时代期待着我们。相信“走转改”必将成为崭新的起点,激励我们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保持“初心”的,时代的,诚恳真实的交友,脚踏实地的采访,深入细致的记录,精益求精的写作,认认真真的;激励我们带着思想上的巨大收获,带着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再次出发。我们一定要走下去,变起来,好好改,努力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陕西新闻中心 史宝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第1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学习交流。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记者同仁们表示节日的祝福,向关心和支持我们新闻事业的所有领导、朋友送上最诚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关心和支持、鼓舞与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今天站在这里,我深感并不是代表的我自己,因为,作为一名广电新闻工作者,作为陕西新闻中心的一份子,我深知,优秀是这个职业本身对我们的要求;优秀是属于我们所有同事;优秀是大家长年累月,加班加点、默默奉献的职业习惯。

  今天,我们近十名同事陆续启程奔赴,开始他们的报道工作,紧张、忙碌、责任;拍摄、剪辑、传输,这又将是一场艰巨而光荣的报道战役。人们常说,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与常年的加班加点相伴,但15年的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记者这个职业的无限精彩。当我们把鼓与呼的力量传递到观众中间,当我们通过节目为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读懂这个社会,读懂别人,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经历中,检阅和丰富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多年来,在这个平台上,我有幸多次参加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包括:国庆50周年、60周年广场阅兵、联欢晚会现场采访报道;2008奥运会期间,作为注册记者,在连续工作一个月,记录了各项重大活动和历史性时刻;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曾带着10人报道组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工作20多天,期间,还跟随陕西医疗救援队赴四川广元进行采访报道,面对最大一次6.4级的余震,我省医务人员临危不乱,组织伤员撤离并积极救治的情形一次次感染着我。感谢这个职业,让我学会了读懂别人,汲取到人生的营养,学会了面对一切困难,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

  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鲜活的新闻在现场,在基层。2011年,我们推出了大型走基层报道《乡村极点行》,沿着省界5名记者行程上万公里,制作了30多期节目,在府谷晋陕蒙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采访中,年轻的女记者经历了一个星期没有洗脸刷牙的艰苦生活,切身体会到当地老乡在极度缺水下的状态,但记者的经历并不止于这个层面。他们多方联系到乡、水利部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为缺水的小山村寻找到了出。三个月后当他们再次返回,当地老乡专门杀猪宰羊来迎接他们。2011年,陕西启动移民搬迁工程,如何把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移民工程反映到屏幕上来。今日点击记者选择了略阳县大山深处的一家移民户,开始长达近一年的关注,真实记录了移民人家对新生活的美好以及当地在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中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生动实践。走基层,在基层,我们正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记录这个时代前行的脚步,是我们作为守望者、记录者、观察者的莫大荣幸;在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

  广电工作是一个靠团队协作、集体奉献的事业, 2010年,当时的陕西第一频道全面改版,我有幸参加了三档新节目的创办改版工作;栏目先后设立地市报道组、在全国首家运用3G直播,实现全天候的直播常态化、在节目中引入微博互动、引入评论员...,这中间,所有领导和同事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领跑。2008年抗震救灾中,当时的陕西获得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可很少有人知道,那是从台长、到总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同事数百人集体奉献的结果,我对这个培养我们成长的光荣集体再次表达感谢与自豪。

  新闻每天不断发生,新闻人永远在上。如今,随着两台合并,广电人又承担起了电视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我们仍将以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的忠诚与热爱,继续探索前行的脚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叫丁聘,是三秦都市报摄影部记者,非常荣幸作为都市报记者代表在这里发言,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记者节的快乐。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守理想,勇于担当,不辱。

  在这里,我想首先向获得年度省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各位前辈、同行表示祝贺,同时向在座的诸位致以真诚的节日问候。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赶上了传媒业以及我们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有机会,有可能,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不断提升。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一时间灾情牵动国,一想起汶川大地震时的创伤,我的心情就难以平复,灾难就是命令,记者就是战士,来不及多想,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时间打起背包做好临战准备,彻夜守在等待领导指令,最终顺利获得批准,即刻启程。

  在玉树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我的心震颤着,撕裂着,顾不上高原反应导致的身体不适,穿越废墟徒步前往玉树人民医院、灾民安置点、结古镇第三完小等地,在断电、缺水的艰苦里采访。经过五天五夜的紧张工作,我们先后向传回两万多字,图片两百多幅。玉树归来,我和获得编委会的高度肯定,并以火线转正的方式成为一名正式记者。

  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瞬间将日本东北部沿海诸多城市摧毁,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更是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看着凤凰卫视的灾难现场直播,我流泪了!立即提交申请请求赴日采访,顺利取得赴日采访签证后,我背着重达50斤的背包和摄影包,还有一箱方便面,一箱矿泉水登上了飞往日本东京的飞机。同样是五天五夜,我从东京辗转到新泻灾民安置点,甚至进入了核辐射阴云的福岛市,零距离采访我驻日大撤离工作,最近处距离发生泄漏的核电站仅60公里,成为省内唯一进入福岛核辐射区的记者,也是三秦都市报第一个跨国采访的记者。我的新闻作品《记者距离泄漏核电站仅60公里》获得了当年陕西新闻二等。

  今年3月,藏北雪域高原中国地质勘探队三名陕籍队员的消息牵动了我们的心!当机立断,派我立刻赶赴羌塘国家自然区的赤布张措湖区,直击前方救援工作,回应陕西的关切之情。到区的途十分遥远,我搭乘飞机赶到拉萨后,又包车前往藏北,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颠簸,终于在黑夜的荒原上发现了一丝亮光,到达了地质勘探队的营地赤布张措湖北岸,此时的高原仍是难捱的寒冬,晚上睡觉的时候除了缺氧导致的呼吸困难,寒冷逼人。

  第二天天不亮,队员就已经开始热车、往车上装救生、探测设备。我挣扎着因高原反应眩晕乏力的身体,决意要随同搜救队员们一起前往区域。越野车在无尽的雪域荒原上一疾驰,颠簸的频率几乎要把身体震散架。两辆车,六名队员,十余个小时不停搜索,穿越了一道道壕沟,趟过一条条冰河,必要时还要在封冻的湖面上疾驰……不言而喻!在无尽的赤布张措湖区,大家所期望的奇迹并没有出现,甚至没能发现一些队员和车辆的蛛丝马迹……

  同样不幸的是,我因为风寒感冒,高原反应体力严重透支,双眼一度短暂失明几近昏厥。在队医的陪护下下撤拉萨,就这样告别了的救援现场。然而,搜救现场的每一点记忆都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在现场的职业自豪,至今还让我激动不已。

  今年下半年,全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我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派出的三“走转改”采访报道组。

  得到批准,8月下旬,我随派出的陕南报道组,奔赴县乡村镇采访。

  在安康,我们感受到了这颗陕南明珠的光华,退耕还林、山区移民等一系列党的惠民政策在这里得到大力实施。石泉山间邮递员赵明翠的感人事迹,更是打动了报道组的每一个人。为了山乡父老们的托付,赵明翠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翻山越水,默默将汗水洒在平凡的邮上,为偏僻山区的人们传递爱心和温暖。做出这些,需要怎样一种啊?

  在汉中,沿江经济带已经初具规模,农村清洁工程为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坝驻村王军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一曲曲青春的赞歌,他关心着山乡发展的点点滴滴,就像关心着自己的亲人,乡里纠纷他会用乡村特有的方式和智慧耐心解决。

  在商洛,“一江清水送”的宣传就矗立在风景宜人的丹江岸边,从人们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怎样重塑了这座山城的外貌和心灵。商洛炼锌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废渣、废气中寻找效益空间,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核桃支书李彩凤,带领村民坚守核桃产业阵地,种植核桃林1600亩,产量达60多万斤,总产值600多万元,致富和共富像秋天的阳光一样大地。

  走着,看着,听着,写着,拍摄着,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件件动魄的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无不震撼我们的心灵,我用镜头拍下了这些大情、大爱、大美,在通过向更多的人时代巨变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和力量。只要双脚踩在的泥土上,就会有取之不竭的新闻素材和感人故事,就会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生活、生命特有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都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的。深入基层,俯下身子,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跃动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民群众爱看、想看的报道。对我而言,“走转改”不只是一次采访报道行动,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走转改”就是一种贴近大地和本真的方式,让我们在这个浮躁逐利的时代恢复心灵固有的沉静和从容,明确我们记者的责任和,留住当下,记录历史,理想,勇于担当,“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做事”,为伟大的时代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从事新闻工作三年来,面对领导同事的赞许,我深深体会到,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党和为我们创造的好,我们三秦都市报突破发展的好机遇,从青海玉树到日本新泻,从藏北无人区到陕南走转改,每一次的突破,每一次的收获,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后方部门主任、编辑老师的帮助,我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多机会,更不可能先后获得首席记者、年度优秀记者、陕西日报模范等荣誉称号。

  11月8日,在这个承载着记者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这个来自三秦都市报的普通记者和在座的领导和同仁们一样心潮澎湃,我决心不辱光荣,坚守新闻理想,在上,在现场,在基层,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与我们繁荣昌盛的祖国共同生长。

  感谢时代!感谢关怀我们的省委各级领导!

  感谢这个能让我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光荣职业!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西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