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风俗> 文章内容

冀州吕乃华:笔耕不辍四十载 记录家乡变迁

※发布时间:2020-10-29 18:58: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创作灵感来袭,不管是白天黑夜,冀州区文学爱好者吕乃华总要奋笔疾书。今年刚刚从冀州区税务局退休的他,比之前更加忙碌了。写更多的百姓生活、记录更多的家乡变迁,传承更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他过去的40年,也是未来时光里不变的主题。

  “以后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文学创作上了。”退而不休,是吕乃华目前最真实的状态。和文字打交道40多年,吕乃华出版、编辑书籍15部,撰写人物传记、书评、序言30多万字。一向低调谦虚的他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尽善尽美,我学习进步的空间还大着哩。”

  儿时家庭的熏陶让吕乃华自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回首每段人生岁月,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忱。

  “我1979年去当兵,在部队的时候就负责写板报、写,连队年度工作总结、团部文艺汇演演出材料都是我写的。”当时,年纪轻轻的吕乃华已经成了全连队的小才子。

  连队有位包头籍的新兵,自费买了补鞋机子,给战友们补鞋,吕乃华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幻灯片《青春》,入选军区文艺汇演。当兵5年间,他多次受到嘉,被评为优秀义务兵,技术能手,并两次荣立三等功。

  转为志愿兵后,吕乃华调团机关工作,在完成日常公文处理和写作的同时,文学创作,公开发表了《英雄,山城向你致敬》《塞外留言》《青春》《我的战友在南疆》等30多首(篇)作品。他说,青葱岁月里,是文字淬炼了他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吕乃华转业到家乡基层税务所工作。“那时大家同吃同住在一个大院内,基本上类似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除去回家或其它事情占用,读书、写作占去了我全部的空余时间。”吕乃华至今怀念那段单纯却充实的日子。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转业后又扎根基层,很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吕乃华喜欢和村里的老百姓谈天说地,常常从别人的无心之谈中嗅到“新闻”。他先后创作的《这里本无》《冀州变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他从乡间走来》等多篇人物通讯,被中央人民、、《衡水日报》、《中国税务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电力报》等采用。

  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他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对联、诗歌、散文的创作中并屡屡获,后被衡水文联推荐加入了省民间艺术委员会,被评为省民间艺术家。

  “我最大的心愿,是用我的文字完成最想要的表达。”在追求这一创作目标的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2008年,当时衡水市文联组织全市作家进行采风活动,他顶着炎炎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先后3次走进筹建中的荷花园,寻找创作灵感。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完成了3万字的报告文学《荷映衡水湖》。随后,滏阳河工程的采写中,他又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七千字的新闻速写《门前大桥下》。两篇满意的作品出炉了,他却被晒得黝黑。

  “现在的荷花园、滏阳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那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家乡的变迁,我感到很荣幸。”吕乃华始终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经得住时代,耐得住时光打磨的。

  2002年,吕乃华巧合地加入了省民俗文化协会,从此,他在深挖和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道上越走越远。

  入会当年,省举办百城民风大调研,他撰写的《冀州新民俗考记》获得三等,并编入选本。也是从那一年起,他了一条长达十多年的农耕文化研究之。“省内的地市我几乎跑遍了。只要听说哪里有农耕器具展馆和收藏,我就一个不落地去考察。深入山区一户农家的时候,光崎岖的山就走了1个多小时。”十余年间,他行程数千公里,撰写的两篇论文《理顺民间资源,做强民俗文化》和《衡水农耕条件划代与分析》双双入选中国民俗学会年会,让专家和学者的目光聚焦衡水。

  近年来,他重点从事民俗文化普及,他笃定:“民俗是文化传承过程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因此家乡民俗文化,对增强地域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目前,吕乃华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省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省民俗协会功勋会员,省杰出民俗文化学者。在近40年的文华旅程中,他不负时光,工于积累,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成绩。于他而言,为历史留存醇厚记忆,是不变的初心。

  ·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衡水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本网刊登的服务信息、联系电话等,均为公益性质,请您在参考使用时须谨慎,如有问题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本网删除此信息。梦见掉头发

  

关键词:家乡风俗ppt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