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风俗> 文章内容

咸宁民间文化专家刘民新著《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17-8-25 11:57: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钱六姐故事的挖掘和收集,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的打造和申报,大屋雷中秋祭月节俗的探源和调查、湖北省湖鲜文化之乡的构想和论证……40余年间,他长年坚守在田野采风调查一线,痴心民间文化的传承守护,挖掘和民间文化资源,把一腔真情都留在民间。

  多年来,刘民深耕细刨田野之上,早已刨出一个个国家和省级大:中国民协颁发的先进工作者,中国民间文艺领域最高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

  8月初,刘民编著的第15本民间文化作品《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正式出版,这是他40余年寒暑中走访调查的集萃,是他踏遍咸安1502平方公里山水的沉淀,是他对咸宁民俗文化一腔线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矍铄的老人,听他娓娓道来田野采风的故与事。

  8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了刘民的家中,处处流淌着民间文学的气息:一摞摞刚出版还泛着油墨清香的《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一本本自己编撰的民间文化作品,一柜柜摆放整齐的各地民间文化著作,一张张国家级、省市级的红色荣誉证书……这是刘民生命的色彩,这是刘民人生的。

  1975年,40岁的刘民告别支边生涯来到咸宁县官埠任宣传干事。1976年的一天,他在走访基层时无意间结识了故事篓子钱辉廷老人,老人一口气给刘民讲了十几个钱六姐的故事,篇篇都是诗对故事,刘民听得有滋有味。这是刘民第一次听到钱六姐的故事。

  偶然的事,常常无意间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当时,刘民一听钟情钱六姐,并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钱六姐的故事在咸宁民间流传数百年,此前并不为社会所关注。据《咸宁县志》和《钱氏谱》记载,钱六姐生活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传说她聪慧多才。刘民介绍,几百年来层叠附丽于她身上的故事,篇篇以吟诗作对来展开,有无诗不成钱六姐之说。

  1979年,刘民因有文艺才能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有机会听到更多钱六姐的故事。带上录音机,背上干粮,穿上球鞋……无论寒冬酷暑,春去秋来,刘民都行走在咸安区大地上,翻山越岭,趟河过溪,寻听那一段段机智幽默的故事,感受那多彩的民间文化魅力……

  1983年5月,刘民将搜集到80篇故事精选60篇编印成《钱六姐的故事》1000本,引起了全国民间文艺界的关注。随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的研究员祁连休专门来到咸宁,就为到民间一听钱六姐的风采……

  1984年6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在咸宁召开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 专家们认为钱六姐是对汉族文人型机智人物的重要补充。此后几年,刘民和同事深入湖北、河南两省九县近300个村镇,采访了110多位钱六姐故事讲述者,共搜集钱六姐故事230多个,计12万字。

  几十年来,刘民先后出版了论文集《钱六姐研究》,民间故事集《钱六姐与贱三爷》、《装哑戏知县》等,并于2012年出版了《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一书,被评为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这是中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项。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刘民便开始忙于从事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这三本书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牵头组织的一项全国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历时十余年。

  田野采风调查是直接与民间文化传承人打交道,这并非一件易事,其中的艰辛只有刘里清楚。为了获得更多的内容,刘民常常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嫌苦不怕累。别人去种田种地,你也要捋起裤脚跟着种;别人上山砍柴,你也要帮忙背几捆回家。刘民介绍,记得当时民间歌手刘应兴生病了,他提着水果去看望他;见到民间文化传承人樊锋正在屋前栽树,他抢过锄头就挖坑;看到章莲香忙着做饭,他就赶忙生火……每到别人叫他吃饭,刘民就立马用石头把钱压在一旁做饭资。

  只有沉下心来,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民间精粹。只有深入基层,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文学精品。每个镇,每个乡,每个村,每个组……刘民用双脚踏遍了咸安1502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甚至辗转到通城、通山、崇阳、大冶、黄石等地,就是为了收集更全面更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民风。

  正是由于长期在乡间田野中奔波,饥一餐饱一餐,生活不规律,刘民患了胆石症,差不多每晚都痛得直不起腰,可他忍痛着。白天,他在田间地头;夜晚,他在伏案整理。就这样,在病痛的中,刘民团结咸安区文化站和众多的民间文学爱好者,硬是把这三套集成完成出书后才住院手术。

  翻开刘民新作《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嫦娥文化之乡和中秋祭月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这是因为民间文化不仅得到很好传承,而且助力着当地的发展,是民间文学再耀星辉之体现。刘民告诉记者,这也让他愈发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

  2006年,咸安区想要申报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由于刘民长期行走于民间,对民间文化深有了解,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主持了咸宁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搜集了许多民间故事,便被委任了重要的,与其他民间人士一起,搜集整理嫦娥文化。

  桂花镇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是嫦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民为了让这一绝无仅有的民间文化复活,逐个采访村里的老人。又由于中秋祭月与易学息息相关,为了复原其精髓与灵魂,古稀之年的他带着老花镜,重新学习易学。

  虽然由于长期辛苦积劳成疾,身体欠佳,但就是在病痛的中,刘民不负重任。2009年召开首届中国嫦娥文化学术研讨会,由刘民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受到专家们的肯定。2010年咸安申报中国嫦娥文化之乡、大屋雷申报中国中秋节俗传承,都是由刘民做主题汇报。

  2012年,咸宁市第三届国际温泉旅游节,决定以咸安的桂花为主题,打造温泉之都,香城咸宁。当时,在桂花镇打造一座古桂园地,名为桂花源,要求突出民间文化,每棵古桂都要有传说故事。这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便交给拥有丰富经验的刘民手上,当时他已78高龄。

  在向阳湖申报湖北省湖鲜文化之乡、十六庄门接东平王、高桥镇申报湖北省民俗文化传承等民间文学钩沉的上,尽管进入耄耋之年,刘民依然默默行走在田野中,就是想让更多的民间文化继续熠熠生辉。

  用心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刘民用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费在他所钟情的民间文化之上,也必然硕果累累……2013年,刘民获得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的称号,这是我省表彰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终身成就。

  40年,很长,尤其专注于一件事时更显悠长。由半出家的兴趣所驱发展成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由雄心壮志的壮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耄耋之年,刘民就是用一份和十分热情专注这件事--民间文化调查和研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