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风俗> 文章内容

陕西风俗陕西杂粮小吃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25 22:51:0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荞麦食俗类:

  (一)、荞面餄餎: 秦地的黄土高原和秦巴大山中多产荞麦,因为亩产量稍低,在平原肥沃土地上少有种植,被称为杂粮作物之一。荞麦磨面制成的餄餎,很招惹人喜爱,俗话说:“荞面餄餎亮又黑,筋道爽口待客美。”色泽棕黑油亮,入口筋斗柔软,越嚼味道越香,因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荞麦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也叫三角麦、乌麦、花荞,其性味凉甘,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清热解毒、益气力、续的食疗功效。主要营养成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餄餎制作方法的演变由来已久,早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搦饼”,详细叙述了制作方法。大体说来是割一片牛角,钻上六七个小孔,取两段新织的白细绢绸,各为一尺半见方,将中心剪裁一部分,把牛角片缝到绢绸中心的洞口上,装入和好的湿荞面团包裹严,到水锅上边双手挤压,湿粉从牛角孔中漏出,呈粗线条落入沸腾水中煮熟,用肉汤浇食。元代王祯在《农书荞麦》中记述:“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收获取籽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后来又改称为“和络”⑺。于此可见,由手搦饼到河漏,再到和络、餄餎,经历过1700多年的演变史;制作工具由牛角孔片到用“餄餎床”,现代已经用上了电气化的压餄餎机械,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餄餎吃得方法有多样,各地区饮食习俗也不一致,大体上可分成家里吃和在外吃、冷吃和热吃、干吃和汤吃三种方式。自家人在家里一起食用,老人、小孩各自调和味道,吃得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人们离家在外,可以到饭馆或者餄餎摊点去吃,几张桌子,围着长条凳子,仄仄挤挤的娃娃、媳妇们,小伙子、老汉们,太太、女士们,把餄餎吃得香香爽爽,吸溜得表情丰富,吃出了余韵幽长,超然于喧哗嚷嚷的世界,嘴里、心里都美气得很。夏季一般是凉吃餄餎,调入盐、醋、芥茉、蒜汁、芝麻酱和“油泼睁眼红辣子”,一筷子餄餎入口,芥辣味冲得不由人浑身一颤,好像是六神七窍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吃食。冬季天冷多是炒着吃热的,放入素油、蒜苗粒、葱花及调味品,用小火煎炒至热气宜人,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吃得暖和舒适,食者络绎不绝。

  干吃餄餎,是将其放入油锅里炸至酥脆,捞出后撒上白糖或者精盐,喜欢吃甜、喜吃咸味,由食者自定,便于携带,也可作为茶食享用。汤吃是在餄餎碗里浇上荤,素臊子和热骨头汤,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花、紫菜,吃起来汤鲜味美,通体舒畅。汤吃要数韩城、长武、志丹县、延安的羊肉臊子餄餎名气最大。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是人文荟萃之地,人们根据荞麦性凉、羊肉性温、合而食用温凉互补的特点,把羊肉臊子汤浇入荞面餄餎中,彼此相得益彰。这种源于汉魏时的羊肉臊子餄餎,代代相传至今,制作技艺愈臻完美,成为远近知名的大众化传统小吃。如今,精制荞麦面粉,已经和小麦面粉同样雪白,荞面餄饹也有白颜色的供应市场,不知情的还误认为是小麦粉制做而成。

  (二)、启祥碗飥:碗飥原料主要用荞麦,是榆林、延安城乡的著名传统小吃。陕北民歌中唱道:“荞面碗飥羊馨汤,死死活活相跟上”⑻,将男女青年的爱情和这些家常小吃相伴、相联、相融合,体现了其爱情的真挚和淳朴。

  明朝末年,陕北连遭旱灾。米脂县是李自成的故乡,出生在贫穷的人家,从小就是吃着杂粮、野菜度日,荞面碗飥是家常饭之一。他少年时看见财主家天天吃好的,肉、鱼、鸡、鸭不断,就跟母亲说:“人家都吃好的,妈,我也想吃好的”,母亲回答说:“等过年时,妈给你吃好的”。自成说:“妈,天天过年就好了”。母亲说:“傻孩子,皇历上只有一个年”。自成问:“皇历是谁做的?”母亲说:“大概是做的吧”。自成说:“我要是当,就让大家天天过年,天天吃好的”。13岁那年,为了抵债还帐,李自成去给财主家放羊。有一天,他与一伙放羊娃在山上作游戏,小伙伴推举他当乡爷,他不干;让他当县太爷,他还谦小;让当戏台上的大将军,他说:“这还不算大,我要当,吃饭放肉要多多的,碗飥里也要放肉,咱们都能吃得好、吃得饱,为穷人办事”。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西安建立大顺,委派侄子李过回米脂祭扫祖墓,李过领兵驻扎在县城北门外的马下,将山下的真武祖师庙改建成行宫。十一月闯王率军回老家祭奠,他见行宫建筑雄伟,十分高兴,便赐名为“盘龙山行宫”,正殿为“启祥殿”,并在乐楼唱戏三天,与民同乐。吃饭时特意让在碗飥中加进了肉臊子,十分可口,从此,不同口味、不同配料的碗飥,在陕北各地方更加的流行开来。米脂人们还把肉糜臊子碗飥称为“启祥碗飥”,青年们谈恋爱,举行婚礼都要吃上一碗,以此比喻男女青年“死死活活相跟上”,表达了不渝的挚爱心情,共创家业,百年好合。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