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美食> 文章内容

杂粮不“小” 产业“不赖”——来自“中国杂粮之都”山西忻州的一线观察

※发布时间:2021-1-7 6:11: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稻菽飘香,现代农业有序推进;粮仓充盈,农业加工尽显效益山西省忻州市,地处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如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杂粮忽悠美女老板全集之都”?

  “杂粮对于忻州人而言,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千百年来农业生产文化发展的结果。”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娟道出了杂粮与这片土地的深厚关系。

  新华网发宫爱文摄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忻州,无霜期短且干旱少雨,盛产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的谷、糜、黍、荞、豆等杂粮。如何将资源禀赋变为发展动能,忻州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新把杂粮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走绿色生态,打特色优质牌。

  农业的高质量转型将无数种植户送上了发展快车道。作为当地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刘计贵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返聘务工、加工代销等带动方式,先后为210户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120户。“种地有奔头,致富有信心,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杂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忻州市委市将杂粮作为脱贫产业纳入财政补贴的助推。刘计贵算了一笔账,“每亩有机旱作耕地补贴150元,2000亩共补贴30万元,这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通过全维度、透明化追踪记录杂粮作物生长收获过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可溯源,让杂粮有了身份证。”徐娟介绍说。

  目前忻州建成6块、共计1.12万亩有机旱作区块链溯源。作为首批入选的区块链溯源示范之一,拥有多年杂粮运营经验的刘计贵,区块链溯源将为杂粮产业带来跨越式发展机会,“全程透明化、公开化,让优质产品自己开口说话。”

  一项项“藏粮于地”的措施落户田间,土壤基础更牢靠。据山西农业大学监测中心土壤监测结果显示,忻州布点采集与检测的土样达标率99.1%。

  一粒粒小杂粮的背后,蕴藏着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吃得绿色健康,成为近年来消费者的显著需求。

  尽管忻州杂粮品质优异闻名遐迩,但产品率较低,一度停留在原粮或粗加工产品销售阶段,杂粮品牌“小而杂”“散而弱”。“好原料卖不出好价格,好原料造不出好产品”成为忻州杂粮产业之痛。解决杂粮易食和可口问题将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精深加工是带动杂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忻州市副市长裴峰说,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必须加强科技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忻州杂粮的品牌叠加效应。

  在山西省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各类小杂粮。(受访者供图)“以备受国际市场青睐的红芸豆为例,每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今年前三季度出口1500吨,国内原粮收购价从9000元/吨上涨至1.2万元/吨,外销价格更是每吨提高了200美元。”骆志强说。在骆志强看来,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与忻州市委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农产品出口保驾护航分不开。

  版权声明:凡注有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

  

关键词:山西美食文化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